碳中和改變世界 負碳經濟重塑未來
深入分析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充分認識實現“雙碳”目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需要做好重點工作,統一思想和認識,扎扎實實把黨中 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我們認為,要全力以赴推進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打造涵蓋負碳技術、負碳產業、負碳經濟在內的負碳生態體系,以更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更高質量發展,助力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從高效推進“雙碳”工作的角度來看,負碳生態體系是一種具有革命性和高效能的碳治理體系。《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和儲能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也提出,“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為我國加大負碳技術創新力度、推進形成負碳產業、加快布局負碳經濟、積極構建負碳生態體系指明了方向。根據技術研發、應用的一般科學規律來推算,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則需要在2030年前完成對低碳技術、零碳技術、負碳技術的研究、技術開發和產品應用。這使得對負碳技術的創新、研發、儲備、推廣、應用顯得尤為迫切。我們相信,推進負碳技術創新,大力發展負碳產業和負碳經濟,積極構建負碳生態體系,可以為我國推進碳治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強勁動力。同時,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綠色低碳科技革命也將推動負碳產業和負碳經濟發展,包括負碳技術、負碳產業、負碳經濟在內的負碳生態體系的形成,將為我國碳治理進程帶來革命性變化。
一、從碳治理到碳中和:從全球氣候治理的發展路徑來看,碳治理將成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切入點和發力點。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全球氣候治理,而全球氣候治理則聚焦于全球碳治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重點領域和行業政策措施行動對負碳技術發展提出要求: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研究發展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儲能、綠色氫能、電動和氫燃料汽車、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資源循環利用、可控核聚變等成本低、效益高、減排效果明顯、安全可控、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強調,“政 府和市場兩手發力,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這表明,我國已經將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提升到科技革命的高度。碳中和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碳治理領域一項具有剛性、系統性,體系化特征明顯的重要工作。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而言,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強大驅動力的關鍵,在于包括低碳技術、零碳技術和負碳技術在內的減碳技術的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其中負碳技術創新對于進行碳治理、實現碳中和的價值和貢獻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二、從低碳技術到負碳技術:從碳治理的發展成效來看,負碳技術將成為碳治理進程的重要治理工具和治理方式。雖然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所引發的溫室效應造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異常增溫,但二氧化碳不是廢物更不是污染物,而是整個人類和生態環境離不開的重要資源。將引起地球生態系統異常增溫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用的資源加以利用,是進行碳治理、實現碳中和的有效途徑。低碳技術、零碳技術和負碳技術的廣泛應用,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切實提高減排降碳成效。低碳技術、零碳技術、負碳技術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減排降碳的作用,但是減排降碳效果最為明顯的是負碳技術。
對于負碳技術的組成,其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二氧化碳制成燃料、微藻的生產、混凝土碳捕集、提高原油采集率、生物能源的碳捕捉和存儲、硅酸鹽巖石的風化和礦物碳化、植樹造林、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無機碳、農作物的秸稈燒成木炭還田等。2021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教科信函〔2021〕30號)的通知指出,加快碳減排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碳零排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碳負排關鍵技術攻關。其中,負碳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加強二氧化碳地質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燃料化學品、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等。推進負碳技術發展,應研究負碳技術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之間的協同關系,引領構建生態安全的負碳技術體系;攻關固碳技術核心難點,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技術升級,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從負碳技術的功能來看,負碳技術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一是碳資源化利用技術,指生產過程中以二氧化碳為原材料,生產、制造碳基產品,且生產工藝無其他碳排放,或有碳排放但排放量小于碳消耗量的碳利用技術;二是生物炭固碳技術,指將二氧化碳固化在生物炭中,再重新施于土壤中起到數百年穩定固碳的技術;三是生態碳匯技術,指通過大自然活動,將二氧化碳固化在生態系統中的天然碳匯技術。不同類型的負碳技術可以應用到不同的碳治理場景之中。
近年來,中晶環境在負碳技術創新和負碳經濟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探索。比如,在負碳生態產業園方面,中晶負碳生態產業園將工業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直接回收、利用,轉化為新的碳資源化產品。在生物質利用和生物炭固碳技術方面,城康資源利用城市污泥、餐廚、生物質等固廢,生產制造氫能源及石墨烯、碳黑等納米碳材料,同時生產炭基催化劑或生物炭。生產資源來自于城市固廢,將有機質和生物質固廢中的有機碳轉化為氫能源、石墨烯、碳黑、炭基催化劑或生物炭等產品。這種非一次性資源消耗是綠色低碳技術的良好應用。在碳資源化利用方面,中晶環境積極探索利用工業廢水回收二氧化碳生產納米碳酸鹽技術,整個過程完全利用燒結機廢熱生產,沒有其他能源消耗、資源消耗。這些負碳技術創新探索和實踐表明,負碳技術所具有的顯著治理成效和治理空間,可為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負碳技術的獨特屬性表明,負碳技術具有更強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隨著碳回收技術的發展,業內普遍認為二氧化碳最 好不要單純地封存,那樣不產生經濟效益,還是要想辦法推動高效率利用。負碳技術的本質,就是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發展,通過負碳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將社會經濟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加以轉化、利用,從而大幅提高碳治理成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目前,負碳技術在我國已開始從理念變為行動。以負碳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具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特征的負碳產業和負碳經濟,構建基于循環經濟和科學治理的負碳生態體系,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方向。
要加大負碳技術創新力度,提高負碳技術創新成效,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一是在負碳技術發展措施層面,通過加大負碳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具體包括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裝備研制、關鍵性技術、核心性技術等),加大負碳技術推廣力度(具體包括擴大應用規模、擴大應用范圍、建設示范工程、建設產業園區等),加大負碳技術支持力度(具體包括財稅政策、產業培育、跨行業跨領域協同等)等方式實現。二是在負碳技術發展路徑層面,通過研發具有低成本、低能耗、低門檻、高效益、高質量、綠色化特征的負碳技術,研發具備碳轉化、碳利用、碳循環特征的負碳技術,建設負碳技術示范工程,建設負碳生態產業園等方式,積極推進負碳技術創新進程。三是在負碳技術發展支持層面,通過加強負碳技術頂層設計,建立負碳技術應用、轉化、檢測、核查、安全、生產等標準規范體系和管理制度,將負碳技術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負碳技術金融支持體系等方式,積極支持負碳技術創新發展。
三、從負碳技術到負碳經濟: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來看,負碳技術、負碳產業和負碳經濟所構成的負碳生態體系將大有可為,前景不可限量。負碳技術、負碳產業、負碳經濟所構成的負碳生態體系,為碳治理發展提供了關鍵邏輯鏈條和重要發展路徑。何謂負碳產業?負碳產業是以負碳技術創新為基礎,將負碳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相連接、融合的結果。何謂負碳經濟?負碳經濟是通過負碳技術的廣泛應用,圍繞負碳產業發展形成市場化體系、制度、模式、系統,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和諧、均衡、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一系列科技革命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和全球氣候治理離不開負碳技術、負碳產業、負碳經濟所構成的負碳生態體系的大力支持。負碳經濟的發展將推動以高效、安全、潔凈為目標的節能技術和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使得以碳氫資源、海洋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為基礎的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普遍應用;負碳經濟立足于節約或保護能源和自然資源,以及盡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為綠色低碳科技革命打開了大門。這種環境治理技術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性研究成果能夠有效地修復、保護和改善地球環境的質量。
負碳經濟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的動態循環和物質平衡,倡導人類做到對資源的永續利用,對可再生資源的創造性運用,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運用。負碳經濟倡導對人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控制和吸收,對產生的廢物進行回收利用,變廢為寶。負碳經濟模式揭示了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旨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多樣性,把生態安全作為重要因素考慮,力求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從而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切實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負碳經濟契合新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支持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有利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進程。負碳經濟的產生與發展集中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所要求的整體思維模式、生態思維模式與雙贏思維模式。只有善待地球、愛護環境,用“善”與“愛”將天、地、人三者緊密聯系起來,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類協調統一、生息與共,才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成為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通過負碳經濟發展,可以實現世界或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物質世界的循環利用和動態平衡,進而擺脫地球物質資源局限給人類帶來的內在增長限制。
負碳經濟的形成有助于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和全球氣候危機的解決。以負碳經濟為基本經濟運行模式的負碳生態體系建設,致力于將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與此同時,只有讓更多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投入到負碳技術創新的領域中,加大對我國負碳技術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才能推動我國形成負碳技術創新浪潮,才能為我國推進碳治理、實現碳中和奠定堅實的創新技術基礎。目前,中晶環境已探索出“基于城市固廢新能源、新材料的產業示范園”“基于工業固廢循環負碳產品的生態示范園”“碳鏈APP交易平臺”等創新發展路徑,積極打造負碳產業示范城市,并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
我們堅信,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通過負碳技術積極踐行“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理念,通過負碳技術持續的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實現“以廢治廢,變廢為寶”,搭建全新的負碳產品模式,形成負碳生態科技創新平臺,促進負碳技術與負碳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構建負碳經濟新模式,著力打造負碳生態新體系,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科學路徑和技術支撐,不斷提升我國“雙碳”工作領域的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依法治理、智慧治理水平,有效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碳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在推進全球氣候治理和中國氣候治理進程的同時,不斷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作者系中晶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